近日,廣東一高校有學生反映學校禁止學生們點外賣,且食堂不允許出現一次性餐盒,“私自打包外賣還要寫檢討”,不少同學反映這樣很不方便。學校工作人員回應稱,禁止點外賣和使用餐盒是為減少學校垃圾分類處理的負擔,“從源頭減少垃圾”。
不知從何時起,高校“禁止點外賣”就成了一個流行的輿論話題。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學校,禁止點外賣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門。有的是“為了學生安全”——既有衛(wèi)生安全,也有交通安全,有的為了敦促學生走出宿舍,避免做“宅一族”,有的則是如這所學校的回應所示——減少垃圾。
應該說,這些理由都拿得出手,“為學生著想”的初衷也未嘗不能理解。但在外賣普遍流行的今天,大學生被剝奪“點外賣自由”,這種“一刀切”的做法,難免引發(fā)爭議。一般來說,通常有這樣幾種反駁意見:如學校禁止學生點外賣,可否想過把食堂的飯菜做得更可口一點?大學崇尚開放、包容,連外賣都禁止,是不是“管得太多”了?這些,當然都是非常現實的“槽點”。但其實,相較于高校應不應該禁外賣,更值得探討的是,禁止學生點外賣的規(guī)定到底是如何出爐的?
既然外賣入校在學校管理方眼中有著諸多弊端,但又容易引發(fā)爭議,這樣的規(guī)定在出臺前,是不是最好能夠有個討論?比如,學校組織一些學生投票乃至相關辯論,聽取方方面面的意見,無論最后得出的結果是禁還是不禁,這個過程中,外賣入校的利與弊,也能夠在校園得到一個更為理性的認知。這相比學校單方面宣布直接禁止外賣入校,不僅會更少爭議,也更能夠培育一種良性的公共參與意識,而這本應該是大學教育的一部分。
事實上,大學出臺的每一項規(guī)定,對學生來說,都是一種非?,F實的“教育”。這不僅包括具體的規(guī)定內容,也指規(guī)定出臺的過程。很顯然,這方面恰恰是目前多數大學教育的軟肋。耐人尋味的是,近幾年時常有大學校長在畢業(yè)典禮中向學生“道歉”,此間所透露的親和感固然讓人欣慰,但從教育的角度,既然可以向學生“道歉”,為何不能把這種謙卑、接地氣用到平時的校規(guī)制定和管理當中去?
解決教育問題,需要的是對學生的尊重與耐心。就以這次的高校以“從源頭減少垃圾”為由禁止外賣來說,如果真的是為了減少學校垃圾分類處理的負擔,那是不是更應該告訴學生如何處理好平時的垃圾分類,并養(yǎng)成良好的分類習慣?如此,此項規(guī)定就不只是為了禁而禁,而是真正體現教育的價值。
本質上,高校到底要不要禁外賣,怎么禁,更應該看作一個教育議題。大學有什么樣的教育理念,就有怎樣的校規(guī)及其制定方式,它所影響的不僅僅是學生的“外賣自由”,更包括但不限于學生對自律與他律、自由與責任等理念的認知。明乎此,高校更應該慎重行使自己的管理權限,在校規(guī)的制定上,兼顧現實意義和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