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物博新致雅,蟲鳥以假亂真。繪樣、制版、制模、布糊、組裝……郝如香正在為參觀者進行現(xiàn)場體驗教學。“布糊畫上可入大雅之堂,下可進尋常百姓之家,是與時俱進的工藝美術品,希望可以真正走進民眾生活。”
郝如香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布糊畫第五代傳承人,布糊畫創(chuàng)始人滕騰的孫媳婦。這幾日,她受邀帶著自己與滕騰的經(jīng)典作品《九龍壁》、《千手千眼觀音》以及《時輪金剛本尊》等,來到第十二屆河北省民俗文化節(jié)參展現(xiàn)場。
“中華百艷,華夏一絕。”布糊畫以綾羅綢緞等面料為主,在失傳的滿族傳統(tǒng)工藝“補花”的基礎上,升華再現(xiàn),變補為糊,取繪畫、浮雕、堆繡、絹人、剪紙、裱糊、布貼畫、景泰藍等傳統(tǒng)工藝精華結為一體,創(chuàng)作“立體堆積法”,呈現(xiàn)出浮雕立體的效果。
“很強的立體感以及豐富鮮艷的顏色,遠遠就吸引了我。”20歲的體驗者閆春娜說,看起來簡單操作起來很難,是非常細致的手工活兒,她認為年輕人需要多了解國家非遺文化。
“最開始接觸布糊畫是16年前,非常喜歡,看一眼就愛上了。”郝如香回憶說。
“爺爺這些年交給我的不僅是布糊畫的技藝,更多的是教會我們?nèi)绾稳プ鋈恕?rdquo;談起自己與爺爺十多年的“非遺故事”,郝如香說,虔心去做一件事,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布糊畫永遠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接受過系統(tǒng)美術教育的郝如香在借鑒前人的基礎上,逐步開始了對全立體糊制法的探索。郝如香說,依照圖紙去做同原創(chuàng)作品去分解設計,是完全不同的。從最基礎的制作到現(xiàn)在的創(chuàng)作,難度越來越大,也是對自己的挑戰(zhàn)。
深受爺爺影響的郝如香認為,作品永遠都是不完善的,可以更完美,不斷融入自己的新想法,區(qū)別于從前。
第一次來中國的巴西游客桑寶蘭(中文名)看到展廳里的布糊畫連連稱贊。她說,布糊畫與她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作品都不一樣,非常漂亮,中國文化非常豐富,給予了她多樣化與奇妙的感覺。
布糊畫自形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2014年,布糊畫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現(xiàn)在,布糊畫作為承德豐寧文化的一張名片,走進人民大會堂,走進千家萬戶。同時,還頻頻“走出去”,將中國文化帶到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qū)。
“路已經(jīng)開始,但路仍很艱難。”郝如香說,制作布糊畫不僅僅需要掌握技法,悟性也尤為重要。目前以研究布糊畫藝術為目的的龍騰藝術館里,從事手工藝制作的人能達到將褶皺法、立體鑲嵌法等技法全部掌握的已是寥寥無幾。
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郝如香“口傳身授”的同時建議:“培養(yǎng)人才要從娃娃抓起,政府應該鼓勵‘非遺’走進校園,在各個地市、各級學校開設‘非遺’選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