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等工具短期不能替代教育,但是,師生需要提升數(shù)字素養(yǎng)、批判性思維、擁抱不確定性、重構知識及課程體系將具有更高的重要性。”
【資料圖】
來源|多知網(wǎng)
整理|王上
攝|張蔚斐
ChatGPT持續(xù)高熱,其對教育的影響也引發(fā)了多輪探討。
3月29日,在多知網(wǎng)第39期Open Talk活動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作了題為《AI 2.0 時代,教育人將怎樣應對?》的主題演講,在他看來,提高效能的工具應該使用,不能一禁了之;教育要以人為本使用ChatGPT。
核心觀點:
1、人類應該堅定一個準則是把AI當工具,而不是把AI來當成使用人的工具,我們應該保留人的價值,保留社會的邏輯,還有倫理,這是非常重要的。
2、在AI使用的過程當中,不是一個簡單的淘汰的問題。建立情感,建立友誼,建立人際關系,這些東西是工具不可能做得到的,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對手,它應該是一個提升者,不是一個簡單的替代者。
3、教育具有高度的復雜性,短期內類似于ChatGPT這樣的工具不可能替代。但是,師生需要提升數(shù)字素養(yǎng)、批判性思維、擁抱不確定性、重構知識及課程體系將具有更高的重要性。
4、ChatGPT等新技術或導致教育得以有序運行的現(xiàn)有知識秩序的轉變,統(tǒng)一科學的認識論傳統(tǒng)面臨解體,已有的認知方式正接受超越,現(xiàn)代知識體系的危機感日益加深。
5、未來教育可能不是分學科的,我提了一個概念叫“集成人學教育論”,把所有研究人的學問變化成一個個知識元素,再集成起來,再去研究教育,未來將是這樣一個形態(tài)。短期內可能是學科跟集成同時使用,但是未來一個更高形態(tài)的肯定是集成的方式來解決個體的多元化需求。從長遠來講,一定是通過個性化成長實現(xiàn)每個人的天賦,充分成長發(fā)展,這樣才能讓教育的效能提升。
6、針對孩子的培養(yǎng),家長不要簡單地跟學校合圍,就像打獵一樣的,圍三方至少要放一方,留一個活口,他能夠逃出去就是他的本事,要保留孩子的自主性。
7、如何讓孩子自主發(fā)展?學校規(guī)定的學習時間、空間、內容只能占到60%,剩下的40%放開,讓他自己決定學什么、干什么,玩什么,這樣他的自主性就保留了。
以下為儲朝暉分享全文(多知網(wǎng)整理編輯):
01
?提高效能的工具應該使用,不能一禁了之
首先,我認為,只要是提高效能的工具應該使用,不能一禁了之。
國外有很多大學,還有中學因為害怕ChatGPT就把它禁了。我的觀點是不能夠簡單地把它禁了。因為所有的新的工具它都是利害并存的,都是雙刃劍。從人類發(fā)明各種技術以來都是這樣的,早期的火藥,火藥炸人,也可能起到其他的作用;汽車出現(xiàn)以后爭議很大,有人說要用很多地修路,還有大氣污染、噪音等,飛機也是這樣的,這樣的例子很多。
ChatGPT跟前面這些工具比較也是是有兩面性的,但是差異在哪里?它有利的一方面很強,有害的一方面也很強。這種情況下,當我們阻止不了它有害的一面的時候,可能簡單的辦法就是先不用,先禁止它。但這樣解決不了問題。
因為從長久來說,只要工具的效能比過去高,最后必然會用;如果效能比過去低,它自然會被市場淘汰,最終沒有人去用。現(xiàn)在有很多工具,比如紡線車,現(xiàn)在有多少人用紡線車?有人覺得它有文物價值,這是另外一回事。只要工具的效能高,人們會通過法律法規(guī)來規(guī)范它的使用,規(guī)避它危險的一面,但是不能禁止使用它,是這樣一個基本邏輯。
在具體的教育上,教育當中同樣要使用,不可能阻擋。如果有的老師能夠使用ChatGPT提高工作效能,那么不使用ChatGPT的這些老師可能會被淘汰。當然了,淘汰機制還存在學科、經(jīng)驗和其他方面的差異。
02
一定要把“人”放在前面,是人使用AI
第二,到底是“AI+教育”還是“教育+AI”?
“AI+教育”還是“教育+AI”是哪一個為主,哪一個為輔,哪一個是平臺,哪一個是工具,哪一個是系統(tǒng),哪一個是界面,這樣一種關系。在關系處理上,我的基本觀點就是一定要把人放在前面,是“教育+AI”。如果使用的工具不能幫助人,而是有害人,就不能夠用這種組合。
未來如果ChatGPT有意識,也不是跟人類對立。有的人擔心機器打敗人,AI打敗人,實際上,這需要“人”不能夠被用或者不能讓AI來使用人。這個問題在工業(yè)革命過后就已經(jīng)發(fā)生過,機器來驅動人,人變成機器的工具?,F(xiàn)在在新的階段又有新的危險。
我認為,我們作為人類應該堅定一個準則是把AI當工具,而不是把AI來當成使用人的工具,我們應該保留人的價值,保留社會的邏輯,還有倫理,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是AI+,就可能把AI當成一個操作系統(tǒng),社會各種因素,各種系統(tǒng)的力量就要重構。此前很多人講互聯(lián)網(wǎng)能夠促進教育公平,我就講互聯(lián)網(wǎng)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促進教育公平,一種是使教育變得更加不公平,都有可能?,F(xiàn)在的效果,互聯(lián)網(wǎng)本身不可能自然地促進教育公平,AI同樣也是這樣,它不可能自然地促進教育公平,只有社會的制度、規(guī)范、系統(tǒng)是促進公平的,再用這個工具的時候,它才能促進公平;如果不是這樣的,它會拉大教育公平的問題,把這個問題變得更嚴重。
作為一個工具,又存在“誰操作,誰去建,誰受益,誰受害”的問題。如果要用在教育上一個前提是一定要尊重人,以人為本,要尊重人的成長規(guī)律。教育的眾多功能不是AI所能替代的,教育本身它有很多功能,包括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養(yǎng)成,這些不可能通過AI實現(xiàn),還有一些倫理的、個體的方式。人類認知活動的特點跟大數(shù)據(jù)是不一樣的,它是小數(shù)據(jù)的方式,不是大數(shù)據(jù)的方式。
從這個角度來說,AI不可能替代教師,AI到目前來講它主要的功能還是信息加工,還是信息的梳理,信息的處理,它沒有情感、沒有價值、沒有態(tài)度,甚至沒有倫理。它能夠解決一些重復性、簡單性工作的問題,但是不能夠解決一個人成長的問題,不能替代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不能說這個人會用AI了,他就會有AI的計算能力,能夠處理信息的能力,這不是同一回事。
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思維,他的理解和他的各種能力還是要發(fā)展,AI本身它會限制一部分人的成長發(fā)展。比如說古代有很多人心算能力很強,當計算機發(fā)明以后,這種人的可用武之地就少了。人類發(fā)展更多的是AI不能夠處理、不能夠解決的問題,這個是未來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的方向,基本的原則就是堅持人文的立場。
03
AI是提升者,而不是替代者
第三,ChatGPT等工具有兩面性,教育要用利避害使用AI。
既然這個工具是有利有害的,就像一把刀子可以傷人,也可以用來切菜。我們用它有利的一面,同時要規(guī)避它有害的一面。
教師不能用技術使學生工具化,曾經(jīng)有幾個大學做學生行為畫像,他們覺得這是很好的事情,而我認為這是一個問題。從行為心理學上來看,人的行為有上千種意思,跟其前后的過程連貫起來,內涵又不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么去用行為畫像的工具?我曾問一個大學校長:第一,世界各國一流大學有哪個學校用了學生畫像技術?第二,如果用這個學生畫像技術五六年,學校能不能成為一流大學?
如果用學生的行為畫像監(jiān)控某個學生多長時間沒有跟別人交往,然后馬上對這個學生進行心理工作,那是不可行的。按照這個方式,世界上就沒有愛因斯坦早、牛頓、愛迪生這些科學家了。行為心理學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通過信息收集信息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學校想得太簡單了。
我認為,用AI工具一定要注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它遠遠比人與工具之間的關系更重要。
在AI使用的過程當中,不是一個簡單的淘汰的問題。建立情感,建立友誼,建立人際關系,這些東西是工具不可能做得到的,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對手,它應該是一個提升者,不是一個簡單的替代者。
ChatGPT回答問題很客觀,必須有一個資料源頭,不同人的資料源頭不一樣,它回答得就不一樣,有的遠遠脫離實際。正因為ChatGPT非常客觀,它不可能主導教學,更不可能主導教育。
教育具有高度的復雜性,短期內我認為類似于ChatGPT這樣的工具不可能替代。但是,師生需要提升數(shù)字素養(yǎng)、批判性思維、擁抱不確定性、重構知識及課程體系將具有更高的重要性。
AI與人的工作、學習、生活深度融合,一定程度改變教育形態(tài)。關于AI在教育中的使用,還是一個探索的過程,目前難以劃定范圍。
最關鍵的我認為人類活動的思維、判斷,AI做出來的東西你再去思考、再去判斷還會有問題,不會是一個簡單的標準答案。
教師要善于挖掘和轉化人機對話的育人價值,善于選擇并且教會只有人師才能賦予學生的教學內容,善于與ChatGPT協(xié)同育人。
ChatGPT也可能在教學空間、教學過程、教育評價、教育治理等多個方面助力師生,但是它不能替代人的成長過程。AI不能夠替代教育的功能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
值得注意的是,AI給教育帶來幾種隱憂:
第一,可能產(chǎn)生繭房,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jīng)產(chǎn)生“信息繭房”。
我們過去主要是紙面的書產(chǎn)生繭房,有些人盡信書不如無書,還有些人被書騙了。這個東西會不會呢?它會用新的形式產(chǎn)生。我認為,特別是年輕人一定要有切身的體驗,要在虛擬世界以外跟現(xiàn)實世界接觸,否則就會進入繭房。
第二,可能面對各種雜糅、多邊、不一致的話語和材料。
這導致教育得以有序運行的現(xiàn)有知識秩序的轉變,統(tǒng)一科學的認識論傳統(tǒng)面臨解體,已有的認知方式正接受超越,現(xiàn)代知識體系的危機感日益加深。
這個時候我們更是要站在更高的位置對所有構成材料、所有構成途徑、所有構成工具來產(chǎn)生的產(chǎn)品進行分析。
知識體系里有一個先驗論,一個經(jīng)驗論,這兩個差異很大。如果我們過度相信ChatGPT,它是偏向先驗論,但是人類創(chuàng)新、人類新的發(fā)明一定是要有經(jīng)驗,如果沒有經(jīng)驗,你就不可能有新的東西。比如我自身,我的優(yōu)勢不光是看書,40年來我一直都在一線的學?,F(xiàn)場,我到過國內2800多個縣調研,就跟僅僅看書本的人是完全不一樣的。
第三,迎合了人性中的某些弱點,使用者在在某些方面能力退化。
ChatGPT工具產(chǎn)生以后,比如說我們過去人寫字寫得很好,現(xiàn)在很多人用電腦用多了后提筆忘字,像這種問題可能以后還會出現(xiàn),即能力的退化。
第四,要有效開展現(xiàn)場交往互動,解除現(xiàn)實與虛擬混淆的通病,提高未成年人的社會交往意識和能力。
新的工具產(chǎn)生以后,我們應該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像OpenTalk這樣直接的交往更重要,特別是對未成年人,現(xiàn)在大量的是宅男宅女,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過度依賴互聯(lián)網(wǎng)。
04
教育要以人為本使用對ChatGPT
第四,教育要以人為本,一定要把人放在重要的地位。
人是要有態(tài)度的,我們不能夠說我們拜倒在互聯(lián)網(wǎng),拜倒在ChatGPT,拜倒在AI下面,要依據(jù)利和害,適合與不合適的標準,由具體的教育當事人決定,到底用不用,用多少,怎么用,這是由當事人決定。把這個決定權、選擇權還給每個具體的當事人。
如果是把ChatGPT作為控制工具,現(xiàn)實當中有很強的基礎,包括管理和評價都有可能用這個作為控制的工具。我們要知道在教育當中學習的主體永遠是學習的第一因素,學校好不好,第一個因素是學生,不是老師,老師是第二個因素,再是其他的因素,器材設備。教育它怎么變,在多大程度上發(fā)生變化,取決于主體是處于什么狀態(tài)。主體是個被動狀態(tài),教育永遠辦不好,只有主體是主動狀態(tài),才能辦得好。
針對新技術,教育如何變,多大程度上變更主要地取決于教育主體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應對、運用。提高師生信息素養(yǎng)是關鍵。
05
互動環(huán)節(jié)
主持人:前段時間我跟一個教育科技領域非常資深的同行聊的時候,他說到一個現(xiàn)象,在過去我們中國家長可能會習慣性的,孩子一回來就會問,今天表現(xiàn)怎么樣?今天學到什么東西?他說他去國外看,以色列的家長會問,你今天有沒有在學校提一個好問題?你今天有沒有對什么東西產(chǎn)生興趣?你感覺像現(xiàn)在AI 2.0時代,現(xiàn)在人工智能已經(jīng)非常高智化了,很多人探討的是接下來我們國家的學校教育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質的變化?比如教學方式,老師應該怎么教,教什么?
儲朝暉:如果僅僅從技術上講,AI對于人是一個工具。教育能不能發(fā)生本質的變化?兩個關鍵因素:一個是教育管理,一個是教育評價。教育管理和評價沒有發(fā)生改變,僅僅是工具改變了,教育不會發(fā)生本質的改變。
您提到以色列的這種現(xiàn)象是由于我們長期過度把教育當成知識,還是先驗論和經(jīng)驗論的差異,先驗論認為人類已經(jīng)有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我們教育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把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教給下一代就行了;經(jīng)驗論不是這樣看的,認為人類已經(jīng)獲得一些知識,但是這個知識的豐富不一定把所有知識體系都教給下一代,而是要選擇其中一部分,同時要保留每個個體自己去體驗,自己去探索,培養(yǎng)每個個體去體驗探索新的知識的能力,這是經(jīng)驗論的看法。
長期以來顯然我們國家受先驗論的影響比較大,一百年前杜威到中國來,包括陶行知、蔡元培他們開了這個口子提出“學生為中心”、“做中學”、“教學合一”,他們就認同大量地使用經(jīng)驗論來培養(yǎng)我們學生,培養(yǎng)我們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而不是把前人的知識教給下一代,不是知識的繼承者,而是先知的探索者。
但是由于我們的管理,由于我們的評價體系沒有變,因此,以色列家長是問學生“是否提了好問題”,中國家長是問學生“你是不是得小紅花了?”“是不是老師表揚你了?”“你考得分數(shù)怎么樣?”原來我們孩子回家就特別開心,特別是假期喜歡跑親戚家,去外婆家,現(xiàn)在孩子不愿意跑親戚家,為什么?到哪個親戚家都是問“你這次考試考得怎么樣?”孩子明確提出“我可以去外婆家,但是她不能問我考了多少分!”這里面就出現(xiàn)嚴重的沖突。
我認為,盡管我們在提倡,盡管我們在各種渠道去宣傳要讓孩子去探索,包括新課標也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強調做中學、用中學,創(chuàng)中學,但是管理和評價沒有改變,我認為改變是有限的。
主持人:所以原來的評價標準沒有發(fā)生變化,本質的教學方式不會發(fā)生變化。
儲朝暉:對。真正以學生為中心就是學習的主人,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校的課程不應該由學校排滿,至少要讓出40%由學生決定“我想學什么”,老師給我回答這個問題。
我國推了很久的翻轉課堂,為什么翻不過來?因為學生沒有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的管理和評價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翻不過來;翻過來就是說學生想學什么,老師再告訴他怎么學。但是,現(xiàn)在很多地方考核教師,讓他每年寫教案,要評比,如果教案沒寫,考核不合格,我感覺這就是完全不懂教育。世界大多數(shù)國家的老師不允許帶教案進課堂,老師要進課堂,需要開放地跟學生之間交流溝通,這樣一來,如果老師沒有很深的、很廣的儲備,一段時間下來學生顆粒無收。只有老師有很深的學養(yǎng),對各方面問題很清楚,學生能夠提出關鍵的問題,老師能夠回應相關的問題,指導學生去探索。如果有這樣的過程,老師的教學才是更有效。這才是學生為主體,學生為學習的中心。
我們還在評價教師,還在摳教案的這種方式、這種管理、這種評價能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轉變嗎?很難。
問:我提一個問題,從計算機出現(xiàn)到現(xiàn)在,大家在走向原子化(比喻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圍繞某個核心抱團,團內結構嚴密,團與團之間關系松散,團外人與人之間孤獨冷漠的變動趨勢或狀態(tài))。這個東西怎么去破?學生有了手機之后,更愿意在網(wǎng)上交流,導致線下的互動慢慢降低,這是我自己的判斷。
儲朝暉: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產(chǎn)生,隨著全球化,人的同質化的趨勢是在加強。沒有全球化的時候,沒有這么發(fā)達的通信,發(fā)達的交通,人的個性化應該表現(xiàn)的更充分。又產(chǎn)生另外一個需求,當同質化過于嚴重的時候,最優(yōu)的就會淘汰次優(yōu)的,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就是這樣。
這種狀況下,就不能夠僅僅靠形式或者工具來解決問題,而是靠個體的選擇,個體他祖先進化千百萬年,顯示存在他的價值是差異性、個性化。比如兩個學生是同桌,但是這兩個學生差別遠遠大于最好的學校和最差的學校之間的差別。很多家長擇校,但選擇是有限的,你的孩子先天的天賦到底怎么樣,這是決定的第一個因素,有的人占69%左右,而后天所有的學習,一輩子的學習只能占30%不到,還加上其他的因素,機遇因素,社會因素。
在這種情況下,未來會不會用班級,會不會用有形的學校?這些都是不確定的,有形的學校也只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后來分科研究,再后來引發(fā)分科教學。其實,小學、中學是分不了科的,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認識事物的方式不是分科的,但我們又要分科教學。
未來教育可能不是分學科的,我提了一個概念叫“集成人學教育論”,我原來學物理的,然后又學歷史,就把所有研究人的學問變化成一個個知識元素,再集成起來,再去研究教育,未來將是這樣一個形態(tài)。
短期內可能是學科跟集成同時使用,但是未來一個更高形態(tài)的肯定是集成的方式來解決個體的多元化需求。最終的目標是讓每個人的天賦,他祖先進化產(chǎn)生的天賦得到充分發(fā)揮,班級授課一定是短期內的。從長遠來講,我們一定是個別化,個性化,通過個性化成長實現(xiàn)每個人的天賦,充分成長發(fā)展,這樣才能讓教育的效能提升。
問:您講的個性化教育我們作為家長也特別關心,現(xiàn)在學校的系統(tǒng)化的管理和評價就決定了一個孩子你必須得去“卷”,我們又不希望孩子那么“卷”,作為家長如何平衡教育系統(tǒng)的管理和評價,又讓自己的孩子保持他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新能力?
儲朝暉:你提的這個問題,我能夠給你可操作的回答,現(xiàn)在你沒有辦法不讓你孩子“卷”,因為你孩子還在這個管理體系下評價體系之下,你能夠做的就是盡可能不要跟學校一起去壓制你的孩子。就像愛迪生媽媽一樣,學校說“這個孩子沒法教”,愛迪生媽媽說“我這個孩子有法教,讓他在家里閣樓上玩他的東西”。家長不要簡單地跟學校合圍,就像打獵一樣的,圍三方至少要放一方,留一個活口,他能夠逃出去就是他的本事。要保留孩子的自主性,不要家長和學校合起來把孩子的自主性壓制下來。
現(xiàn)在中國大面積存在的問題是孩子被動性人格問題,被動性人格就是老師叫他干什么他干什么,家長叫他干什么他干什么。當老師和家長不叫他干什么,他沒事干。他不會自己規(guī)劃自己,不會自己確立自己的成長、發(fā)展目標,這是當下最突出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孩子上到大學本科、博士有用嗎?沒用。
從這個角度說,不要再奴役學生,讓孩子自主成長發(fā)展。解決這個問題難不難?不難,學校規(guī)定的課程只能占到他學習的三個因素,一個時間,一個空間,一個內容,只能占到60%,剩下的40%放開,讓他自己決定學什么、干什么,玩什么,這樣他的自主性就保留了。現(xiàn)在我們全都擠壓了,沒有了,因為時間、內容到空間都是被家長、老師安排,以后孩子自己生活都成問題,當下要解決這個問題。
問:您剛才講到的都是學生評價體系過于單一造成現(xiàn)在學生趨向于內向化、被動化、單一化,隨著您說的我們慢慢將評價變成集成化,評價應該如何轉變呢?知識體系變成集成化,評價體系應該如何轉變?
儲朝暉: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個評價體制最關鍵的問題是評價權力過于集中,當權力集中的時候,標準就是單一的。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兩個路徑:
一個叫分權評價,加拿大要進入大學看兩個部分,一個是他直接任教老師對這個學生的評價;另外一個是省統(tǒng)考的成績,省統(tǒng)考的成績占30%,疫情期間統(tǒng)考沒有了都是老師的評價,這樣一來就是分權評價。
第二個是分級評價,一線的老師有評價權利,他所在的學校有評價權利,招生的學校也有評價權利,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我的人生目標是將教育做得更好,感謝大家聆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