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聲在耳邊滋滋作響,焊絲和板件的連接處發(fā)出刺眼的光,透過焊接面罩看去,焊絲化為熔池,彩色的“池水”波紋蕩漾……5月中旬,在全國技術能手、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最年輕的技能帶頭人羅賢的指導下,武漢市交通學校二年級學生趙遠亮體驗到焊接過程中的美妙感受。
這其實該校“工匠進校園”活動中,課后交流的一環(huán)。
將看似無聊的焊接工作幻化成美麗的影像,并自然而然地沉浸其中,體驗工作本身的快樂,羅賢稱這種狀態(tài)為“心流”。如何持續(xù)創(chuàng)造“心流”,羅賢向學子們分享了他的秘訣:堅持執(zhí)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教學實訓室是天然“育人堂”
“工匠進校園”是武漢市交通學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內容之一。技能學習所要求的吃苦耐勞、精益求精和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等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天然契合,教學場和實訓室因此成為天然的“育人堂”。
訓練苦不苦?累不累?聽到這個問題,大多數(shù)職業(yè)院校學生都會給出肯定的回答:真的挺累的。特別是在比賽選拔訓練期間,常常從早上7點練到晚上10點,面對因為疲累的抱怨,老師們都很堅定:要做工匠,就要堅持。
全國優(yōu)秀焊工、湖北省焊接狀元吳新華從教十多年,帶出了40多名技能大賽獲獎學生,大都是十七八歲的孩子,在入學前,很多都是家里的“嬌寶寶”。
實訓樓內,學生們三五成群圍在設備旁邊自我加練是常態(tài),到了夏季,實訓室要求通風,不能開空調,不出一個小時,學生老師都汗流浹背,這是職業(yè)訓練必須要吃的苦,技術只能在一次次訓練的“笨功夫”中,得到打磨。
“我看著他們從小男孩長成了小男子漢。”吳新華回憶,一開始學生訓練不達標,說了他們幾句,孩子的眼淚就在眼眶里打轉,訓練了一個月后,學生察覺不到位,都會自覺加練,訓練過程自然而然就塑造了孩子們愛崗敬業(yè)、勇敢堅毅、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質。
兼顧技能訓練和職業(yè)道德培養(yǎng)
中華職業(yè)教育社主要創(chuàng)始人、愛國主義教育家黃炎培曾提出,職業(yè)教育是人格教育而非“器械的教育”,要培養(yǎng)的是良善的公民,而非“改良的藝徒”。
武漢市交通學校黨委書記黃賢文解讀:技能訓練與職業(yè)道德同時兼顧,才能培養(yǎng)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
學校聚焦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把立德樹人融入“做中學、學中做”的育人全過程,通過勞模大講堂、思政周周講、校園藝術節(jié)、送技能進社區(qū)、志愿服務等,引導學生增強愛國情感,提升社會責任感。
課堂里,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汪勇,全國技術能手羅賢,黃岡市勞動模范李明攀等紛紛走進學校,向學子們講述如何在困境中堅守初心的人生故事;藝術節(jié)上,在思政課老師的指導下,學子收集資料、走上講臺,將黨史故事講述給同學和老師們聽;社區(qū)中,黨員同志積極相應號召,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解難紓困、溫暖鄰里……實實在在的作為讓學子們深受感召。
學生石旋家境貧寒,成長路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資助與關愛,2019年12月加入了武漢市文明志愿服務總隊,在2號線循禮門地鐵站、7號線建安地鐵站擔任志愿者,利用休息時間服務市民,獲得2021年度“洪山好人”稱號,“我不僅能把技能練好,還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及時回饋社會!”(記者 張歆 通訊員 喻登科)
關鍵詞: 武漢市交通學校 工匠進校園活動 教學實訓室 武漢市交通學校三全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