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名牌攀比,國外咋應對?
英國一所中學最近致信家長,宣布在今年圣誕節(jié)后,禁止學生穿著昂貴的衣服上學,避免學生之間產(chǎn)生攀比心理,讓貧富差距的社會問題滲入到學校。幾年前,中國也曾有一些中小學督促學生不要穿名牌運動鞋上學。很多家長認為,校方的做法值得支持;但也有人質(zhì)疑認為,這樣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們的攀比心和對貧困生的歧視。青少年之間的“名牌攀比”是各國學校里都面臨的問題,以推行平等教育為己任的學校為此十分頭疼。在世界不同地區(qū),學校和家長都想方設法出各種招數(shù),對學生進行正面的金錢觀教育。
英國:外套抵別人一個月房租
據(jù)美國USNews報道,英格蘭西北部的伍德徹至中學校長菲利普斯致信家長:校方發(fā)現(xiàn)一些孩子因自己的穿著不夠“體面”,向家長提出購買名牌外套的要求,令家庭平添經(jīng)濟負擔。報道引述菲利普斯的話說,這所學校的學生年齡在11到16歲之間,“一些學生的外套,引發(fā)了不平等的問題”,因此校方?jīng)Q定從今年圣誕節(jié)開始,禁止學生再穿“加拿大鵝”“盟可睞”等高檔品牌外套上學。這些動輒500到2000美元一件的服裝,對于一些家庭來說,能抵得上他們一個月的房租。菲利普斯說,校方的決定已經(jīng)獲得家長的積極響應,還有畢業(yè)生專門致信,表示這已經(jīng)是學校的老問題,對于校方的決定表示支持。
事實上,類似問題在英國其他學校也同樣存在。如在倫敦北部的芬奇里中學,學生家長皮納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抱怨說,孩子每年總會有那么一兩次,纏著父母購買昂貴的冬衣外套,理由只有一個:“班上某些同學已經(jīng)穿上了,還很吸引大家的眼球。”皮納說,自己的孩子入讀免學費的公立中學,當時送他去那里的原因之一就是自己和丈夫收入不可能供得起一年學費四五萬英鎊的私立學校。但在公立學校里,仍難免同齡人之間相互攀比的問題。皮納認為,這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帶來的家庭乃至社會麻煩。她希望英國中小學都能效仿伍德徹至中學的做法,將貧富差距的問題堵在校門之外。
孩子在倫敦西區(qū)圣瑪格麗特當?shù)刂袑W就讀的杰克遜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說,學校一直堅持要求學生穿校服,這讓家長感到很滿意。“都穿校服就顯示出學生之間的平等,讓他們減少不必要的虛榮心。校服的價格也適中,多數(shù)家庭都可以負擔得起。”
然而,也有一些家長認為,校方的做法雖然是善意的,但孩子之間的攀比心和對貧困的歧視,并不能僅僅通過禁止名牌解決。在倫敦東區(qū)西漢姆工作的麥克納爾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學校更應該做的是將貧富差距的社會現(xiàn)實客觀地告訴學生,讓他們自己去理性判斷,究竟該穿什么樣的衣服去學校見自己的小伙伴。
韓國:按衣服價格劃分群體
韓國作為在亞洲引領時尚的國家之一,自然也不可避免地成為學生衣著攀比的重災區(qū)。韓國所有中學都會統(tǒng)一制作配發(fā)校服,并要求學生每天穿著上學,這樣統(tǒng)一的著裝讓貧富差距并不明顯。但每當寒冬到來,學生會在校服外加一層羽絨服御寒,這些自購的羽絨服在韓國校園中引起一股不小的“攀比之風”。
吳小姐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最近韓國掀起的高價羽絨服熱潮,主力軍正是中學生。就在前兩天,吳小姐剛上高二的弟弟就向父母提出要購買一件高達1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6200元)的“加拿大鵝”羽絨服。在父母與其商議購買更便宜的品牌時,弟弟的回答讓人哭笑不得:“班里大部分同學都買了這個牌子,甚至更貴的,如果我穿便宜的羽絨服上學會被同學瞧不起,被孤立。”吳小姐還告訴記者,韓國學生之間還會按照羽絨服價格的高低來劃分群體,這種在物質(zhì)上攀比的意識讓家長感到壓力極大。
中學生家長金先生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名牌羽絨服被韓國家長稱為“吸食父母血汗錢、壓彎父母脊梁骨”的商品。為了遏制這股攀比之風,韓國有學校從去年起推出“禁止穿長款羽絨服”的規(guī)定。這一規(guī)定受到家長的一致歡迎,但與此同時,也引發(fā)青少年的抵觸情緒。有學生認為,雖然學校的初衷很好,但這種過度的服裝限制壓迫學生的自由。對此,金先生建議,學校應該統(tǒng)一訂制或者要求穿著指定款羽絨服,以此避免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遭受歧視,遏制學生之間的攀比之風。
法國:要靠家長正確引導
法國作為世界知名時尚大國,名牌奢侈品幾乎處處可見。不過一般而言,法國的學校對于學生是否穿戴名牌服裝、奢侈品不采取禁止的做法。巴黎著名的莫奈中學一位老師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學生愛穿什么是他們自己的事情。法國中小學沒有規(guī)定穿校服,只按照目前頒布的法律,公立學校必須是非宗教、中立的,因此佩戴、穿著有明顯宗教含義的服飾會被禁止。
這名中學教師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說,法國學生之間也存在名牌攀比,但程度有限,這是因為法國的富有階層往往重視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長普遍不讓孩子顯擺穿衣品牌,富人往往在公共場合會格外注意低調(diào)。此外,是法國大城市的貧富街區(qū)分得比較清楚,一個街區(qū)內(nèi)的居民財富狀態(tài)往往較為接近,在就近入學原則下,同一學校的學生穿著打扮差異不大。當然,在一些貧困街區(qū)的學校里,也會發(fā)生流氓學生搶奪其他學生的貴重衣著和物品的情況,這是法國教育部與司法部很重視的問題,最近通過的法律就強化了打擊校內(nèi)欺壓低年級學生和新生的現(xiàn)象。
《環(huán)球時報》記者了解到,很多法國家長重視對孩子金錢觀的正確引導,而不是單純的禁止。巴黎十四區(qū)屬于巴黎的富有區(qū),在此居住的一名收入并不高的家長對記者表示,自己對孩子明確說明父母的收入水平與穿著標準,讓孩子認識到,“我們沒有錢每次都買品牌,但穿著打扮只是外在的美觀,不代表內(nèi)在的優(yōu)秀”。而另一位家庭條件好的家長則表示,給孩子購買品牌商品,主要是因為質(zhì)量好、耐用及舒適方便,絕對沒有攀比的意思。“我教育孩子,用名牌并不代表她高人一等,只是因她父母經(jīng)濟條件更好而已,不能看不起收入低、穿著差的同學。”這些家長表示,孩子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在以后有同樣的生活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