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三伏,比天氣更熱的是暑期游學的熱情。國家博物館入口的長隊中,有不少身著夏令營、研學營logo衫的孩子。然而,跟著帶隊老師走一遭,記者發(fā)現(xiàn),很多講解內容都是照本宣科,有的老師甚至讓學生抄寫說明牌。
2016年年底,教育部等多個部門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乘此東風,不少旅行社、培訓機構都在暑期推出了游學夏令營,其中主打傳統(tǒng)文化的游學格外受歡迎。改名容易符實難,脫胎于文化旅游的“游學夏令營”如何進階為“研學旅行”呢?
1.文化游不能與研學畫等號
在某旅行社游學項目宣傳頁上,“研學旅行成必修課程”“傳統(tǒng)文化考核在中高考中比例上升”等字眼非常醒目。北京市海淀區(qū)四年級學生呂梓萌的媽媽為女兒報名了“三孔”深度游學,在她看來,去儒家文化的發(fā)源地學習能夠更加深入地感悟傳統(tǒng)文化:“反正也要出去旅游,能長知識是一舉兩得。”
但在北京市景山學校教師朱暢思看來,游學與研學并不能畫等號。“研學組織方應有科學的邏輯,自己要設計活動、給孩子講解、帶著孩子們總結。否則,就只是個旅游、玩樂的組織者了。”
“最近游學比較熱,大家都擠進來。有專業(yè)一些的,也有掙快錢的。”北京市東城區(qū)某中學教師連宇(化名)兼職做講解已經快5年了。據(jù)他介紹,現(xiàn)在傳統(tǒng)文化游學看似選擇豐富,但找到靠譜老師不容易:“有很多是導游做講解,錯誤的、附會的、迷信的一股腦兒講出來,還有的熱熱鬧鬧但沒有干貨,還有誘導購物的。”
此外,標榜“工匠精神”“動手能力”的夏令營也名不副實。記者探訪了一個名為“我是小木匠”的親子夏令營。玩具車168元,投石車268元……宣傳頁上,最醒目的是課程材料費。而記者發(fā)現(xiàn),教學只涉及成品件的簡單拼接,距離動手能力很遙遠,叫“親子游樂”或許更加恰當。
2017年11月,教育部印發(fā)《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包括研學旅行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成為中小學生必修課程。但記者發(fā)現(xiàn),《綱要》所提到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與學科課程并列設置,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將“游學”籠統(tǒng)稱為研學旅行,泛化了《綱要》的范圍,旅行社、培訓機構組織的游學只是取了一個籠統(tǒng)說法,模糊了研學的本義。
《意見》還指出,研學旅行應避開假期旅游高峰,那么,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應該是怎樣的呢?
2.研學旅行主題要精心設計
“江蘇的省會南京為什么距離安徽那么近?徽商為何轉運淮鹽且聚集在揚州?”老師預先的提問,讓京師實驗小學安徽研學團的學生對旅行充滿期待。到了安徽,他們了解到,原先的江南省囊括了現(xiàn)在的江蘇和安徽兩省,南京正好在江南省中部,而同省鹽務轉運也是順理成章。
“研學旅行要求走進社會,而對小學生來說,研究問題需要有很好的設計。”據(jù)校長喬錦忠介紹,學校組織的研學團,去哪、看什么都有講究。“研學團出發(fā)前,語文、自然、歷史、科學、藝術等方向的授課老師聚在一起,分別提出意向目的地與各自課堂知識的融合點,根據(jù)匯總結果選擇主題和目的地。其中,年齡段不同,研學內容也各有差異。除了安徽團,我們還組織過山西團,這都是傳統(tǒng)文化底蘊豐厚的地區(qū),可以給學生上一堂大課。”
記者了解到,組織主題研學旅行并不意味著學校包攬包辦,外地交通、住宿等仍然要依賴旅行社,但主題的把握一定要由專業(yè)教師設計。喬錦忠介紹,為有效推進研學旅行落地,北京市教委為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提供經費支持,學校提出計劃經審批后即可獲得支持。“我們明確由學校確定主題,制定日程線路,老師帶隊講解。在滿足這些要求的情況下,再由旅行社競標。研學課程開發(fā)得好,非常有利于學生的成長。”他說。
3.研學師資缺口待補齊
“其實,去古鎮(zhèn)喝個茶,參加成人禮,也能增進對文化的了解。家長的目的不一樣,游玩也無可厚非。當然不排除有些家長覺得浮于表面意思不大,因此提出更高要求。”喬錦忠表示,研學旅行的“轉型升級”是一個過程,教育部門還可以做更具體的引導,指定目錄范圍,對研學旅行提出更明確的要求。
7月中旬,浙江省教育廳出臺中小學研學旅行實施意見,提出5年左右時間建設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營地2個以上、全國基地20個以上,遴選省級營地10個以上、省級基地100個以上。要求各地圍繞“紅色之旅”“生態(tài)之旅”“文化之旅”“活力之旅”等主題,篩選打造3至5條面向本區(qū)域的示范性研學旅行精品線路。而之前四川省關于研學旅行的意見則要求,依托大熊貓棲息地、都江堰等資源,打造一批世界遺產研學旅行基地;依托瀘定橋、彝海結盟地等紅軍長征線路及鄧小平故居、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等資源打造一批紅色教育研學旅行基地;依托金沙遺址、四川博物院等資源打造一批文博研學旅行基地。各地研學旅行資源的建設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
而落實到傳統(tǒng)文化研學,師資人才的缺口仍待補齊。“旅行社、公司組織研學旅行是出于商業(yè)目的,但人才儲備不足。即便中文系、歷史系畢業(yè)的學生讀古典文獻都不一定順暢。”喬錦忠坦言,這一方面是因為國學的范圍寬廣邊界不清晰,文學、古漢語、禮儀、音樂方方面面都要涉及,另一方面是因為師資培養(yǎng)體系不健全,課程、專業(yè)設置需要對接。“教育部的規(guī)劃也體現(xiàn)了這一點,武漢大學、東北師大等高校都在建設國學院,與培養(yǎng)大師相比,滿足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師資要求是更加切實的。”
關鍵詞: 進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