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11“買買買”的火熱氛圍中,卻有一群人堅定地說“不要買”。據(jù)中新社報道,他們來自豆瓣的“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目前組員近30萬人。小組簡介寫道:“不盲目跟風,不被消費主義裹挾,做消費主義市場的逆行者?!睆牧攘葞拙浜喗橹锌梢钥闯觯@里所說的“不買”,并非與一切消費行為背向而馳,而是不與沖動消費為伍,不為焦慮傳導所動,不為偽需求買單。
每年雙11大促節(jié)期間,都有數(shù)億消費者參與“狂歡”。與龐大的“剁手族”相比,30萬人組成的“消費主義逆行者”算不上什么規(guī)模。不過,正是因為“買它”的洗腦口號響徹屏幕,“不買”的獨自堅守才有更強的現(xiàn)實意義,尤其值得浮躁的電商經(jīng)濟市場深思。
在“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有一個話題十分應景,叫“如何克制雙11澎湃購物欲”。問題的答案并不復雜,但我們更要清楚為什么要主動克制這種“拔草”“剁手”的激動心情。不妨想想:以往為了滿減優(yōu)惠湊單加購的商品,有多少被擱置墻角,高高堆砌?一些雙11打折的知名服飾床品,有沒有在銷售周期末尾賣得更加便宜?購物車里的大多數(shù)商品,是真有購買的必要還是受到促銷優(yōu)惠的蠱惑?花自己的錢買東西無可厚非,但把錢花在“點”上更為可貴。
錢怎么花,取決于客觀的經(jīng)濟承受力,更會被主觀的消費觀念左右;而錢是省著花還是超前花,兩個消費觀念之間一直存在爭議。前段時間,豆瓣的另一個小組資深成員因“畢業(yè)9年摳出兩套房”備受熱議。這種故事要放在過去,必定受到一致贊譽,緣何如今卻被很多人評價為“摳門”,還有評論勸告“錢不是省出來的,是賺出來的”。有一個原因是,當下的消費行為被賦予了更多情感色彩,不僅能滿足生活之所急,還能滿足心情之所需。正是因此,我們應該尊重彼此不同的消費習慣;但無論如何,消費觀都應該有意識地趨向理性。比起盲目跟風、買完“吃土”,根據(jù)自身情況,提前、合理地制訂消費計劃,既有利于更好地生活,也有利于營造更加健康的消費環(huán)境。
無論“買它”還是“不要買”,說起來都很容易。不容易的是,想明白為什么要這么做,想明白這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和喜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