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美國國務院官網發(fā)布了國務卿蓬佩奧近日接受媒體采訪的實錄。
蓬佩奧表示:目前美中經貿談判進展不錯,但他強調,美中兩國達成的任何經貿協(xié)議必須保護美國人民尤其是美國農民的利益,否則美方也可能放棄與中方達成協(xié)議。
在這之前,中美第七輪磋商階段,美國農業(yè)部長珀杜在推特上透露,中國承諾再購買100萬噸美國大豆,特朗普當即轉發(fā),由大豆領銜的中美農產品貿易由此倍受關注。
農產品在中美經貿領域真的這么重要?
既然美方那么在意,那么中方加大從美國的農產品進口是不是就是妥協(xié)和讓步?
中國不是農業(yè)大國嗎,我們自己加把勁,把產量搞上去行不行?
逐條來看。
1.自己種劃算,還是買更劃算?
說到從美國進口農產品,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咦,我們自己不就是農業(yè)大國嗎?怎么反而要從工業(yè)大國進口農產品?
沒錯,我們的農業(yè)總產量是高,但是一到人均,就遠遠算不上多了,這一點很好理解。
從美國進口農產品有什么道理呢?
首先,從自然條件來看,美國的緯度跟中國差不多,總耕地面積389,690,414英畝(約23.66億畝)(來源:美國國家農業(yè)統(tǒng)計局2012年統(tǒng)計數據);中國的總耕地面積截至2016年度是20.24億畝,與2015年底相比凈減少115.3萬畝(來源:自然資源部《2016年度全國土地變更調查主要數據結果》)。再考慮到兩國的人口和機械化程度,美國的農業(yè)可以說先天占優(yōu)。
其次,從生產效率來看,根據美國農業(yè)部經濟研究中心數據(下圖),有分析指出:受土壤、種子、技術等各方面影響,美國玉米、大豆平均單產分別是我國的1.42倍、1.49倍,而我國的小麥畝產是美國的2.59倍。此外,我國糧食種植總成本明顯高于美國,主要體現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
很明顯,我們自己種大豆種玉米,成本多,單產低,不是我們的強項,而美國卻恰好相反。這也正是國際貿易之所以能夠實現的基礎:國與國之間的比較優(yōu)勢。從美國買大豆買玉米,看起來花了錢,實際上比自己種更省錢。
2.我們自身的需求在不斷增長
根據農業(yè)農村部及海關總署的公開數據:2017年中國大豆進口9553萬噸,其中,從美國進口3258萬噸,從巴西進口5093萬噸;2018年中國大豆進口8803.1萬噸,同比減少7.9%,自2012年以來首次出現減少。其中,從美國進口1664萬噸,下降49.4%,占18.9%;從巴西進口6608.2萬噸,增長29.8%,占75.1%。
這些數據說明什么?一是大豆的需求在逐年增長,只有2018年是個例外;二是大豆進口量非常龐大,有外媒評價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大豆進口市場史無前例的“億噸之國“;三是說明大豆消費是剛需,不從美國也要從其他國家進口。
為什么需要這么多大豆?中國的植物油消費早就不再是計劃經濟時代的按人頭供應,再加上猛增的肉蛋奶類消費,養(yǎng)殖業(yè)對加工飼料的需求突飛猛進,進口大豆提供的油和榨油剩下的豆粕自然越來越不可或缺。
3.保證主糧自給自足的戰(zhàn)略需要
基辛格有一個廣為人知的論點:“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誰掌握了貨幣發(fā)行權,誰就掌握了世界。”糧食,對一個國家來說,始終都具有戰(zhàn)略儲備的地位。
(來源:國家統(tǒng)計局關于2018年糧食產量的公告)
以2018年我國糧食產量情況來看,豆類單位面積產量1882公斤/公頃,作為主糧的稻谷和小麥則是7027公斤/公頃和5416公斤/公頃,分別是豆類的3.73倍和2.88倍。也就是說,如果中國選擇自主大規(guī)模種植大豆這種畝產較低的作物,比如種1億噸大豆,就相當于要擠占3.7億噸稻谷或2.8噸小麥的耕地面積,而2018年我們全國的糧食總產量不過6.58億噸,其中谷物產量6.10億噸,大豆這一占,糧食肯定不夠吃了。
為了我們的糧食安全底線,為了保證主糧的“自給自足”,除了主糧,通過進口渠道滿足包括大豆、玉米之類的農產品需求顯然是最理性的選擇。
4.發(fā)達的美國農業(yè)
得益于優(yōu)渥的自然地理條件,大型農場經營和機械化,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yè)發(fā)達國家。雖然農業(yè)人口僅占2%,但是其糧食總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1/5,玉米、大豆、小麥產量分別位居世界第一、第一和第三位,僅次于中國和印度(據駐美國使館經商參處公開信息),其中玉米和大豆產量全球占比超1/3。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2018年美國農產品出口總額超過1440億美元。
農業(yè),對美國來說,不僅意味著不容小視的經濟價值,更具有全球糧食市場話語權的特殊作用。正如蓬佩奧在采訪中強調的:“不斷發(fā)展的農業(yè)經濟有利于維護美國國家安全。”
5.重要的中國市場
2017財年,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收入達到220億美元,中國成為美國農產品頭號出口市場,出口量最多的依次是大豆、粗糧谷物(比如玉米)、皮革、豬肉及豬肉制品、棉花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大豆出口總量約6成都出口到了中國,這也是為什么中方在中美交鋒階段,能用大豆作為反制工具的重要原因。
反制效果顯而易見。
根據美國農業(yè)部報告,截至2018年12月1日,美國大豆庫存達到37.36億蒲式耳,創(chuàng)下紀錄新高,出口量遠遠低于一年前同期。“美國大豆運輸逆差主要是因為中國”(The deficit in U.S. soybean shipments is primarily related to China),報告指出。與此同時,正如路透社此前所說:在過去一年間,來自巴西、阿根廷、埃塞俄比亞、俄羅斯等多個大豆出口國的農民都感受到了中國市場的價值所在,“中國買家的選擇是多樣的”。
除了票倉價值,現在對十個大豆生意受影響的農業(yè)州來說,更迫在眉睫的是:種植季已經來臨,農民們該種什么?
荷蘭合作銀行高級農產品分析師Michael Magdovitz就指出:“美國農民持有創(chuàng)紀錄的大豆庫存,他們必須盡快決定要種什么農作物。除非看到與中國的貿易談判有更多進展,否則他們可能會更積極出售這些庫存。”
只有通過與中方達成一致,恢復中國市場,美國農民才能得到清晰的答案,毫無疑問這也是美國政府的訴求。(國務卿蓬佩奧剛剛到訪的艾奧瓦州就是美國大豆產量第二高的州,他在這里接受了媒體采訪并專門發(fā)表了講話。)
6.毫不違和的農產品貿易
實事求是地說,只要保護好我們國內的主糧生產,擴大美國農產品進口理性且有利:可以更好滿足中國老百姓食品消費結構升級的需求,可以為農業(yè)提質增效提供更多時間空間。簡單地將美國有好處就等同于我們吃虧,其實也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
在農產品生意上實現互利共贏,不僅能給美方發(fā)布“談判取得成功”的推特加點料,也是最符合兩國人民實際需求的點,是中美做生意“最大公約數”的體現。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