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藝創(chuàng)作——
從胡同、四合院走向更廣闊的大北京
文學作品《茶館》《班主任》《北上》、電視劇《五月槐花香》《奮斗》《正陽門下》、話劇《天下第一樓》《北京法源寺》……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文藝人才資源。70年來,這片土地上誕生的文藝作品不乏個人化的微觀書寫,更有先鋒的藝術探索、個性鮮明的現(xiàn)代表達,勾勒出獨特的北京城市形象。
12月3日、4日,由北京市文聯(lián)主辦,北京市文聯(lián)研究部和北京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承辦的“文藝創(chuàng)造與城市想象:新中國成立70年的北京文藝”論壇在北京召開。來自文學、戲劇、書畫、影視、攝影等藝術門類的評論家和文藝創(chuàng)作者,梳理了70年來北京文藝創(chuàng)作的脈絡和成果。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變革發(fā)展,面對豐富多樣的文化思潮以及新文藝形態(tài)的不斷涌現(xiàn),文學藝術也在不斷重構,文藝創(chuàng)作者該用怎樣的語匯描述當下的城市?藝術實踐如何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生活在北京的每個個體又如何從這些創(chuàng)作中獲得滋養(yǎng)?與會人員展開深入探討。
吃香的胡同戲
從早些年的《大宅門》《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到最近幾年熱播的《正陽門下小女人》《情滿四合院》《芝麻胡同》……京味兒題材電視劇作為國產劇中的一個獨特類型,一直為觀眾所喜聞樂見。劇中的四合院、北京人、北京話早已跨越地域,嵌入民眾的共同記憶。說京味兒電視劇南北通吃、老少皆宜一點都不為過。
舞臺劇也緊隨潮流,京味兒大戲不斷上桌。以拆遷矛盾為焦點的就有話劇《棗樹》《鹵煮》《人間煙火》等?!侗本┼従印分v述的是“北漂”住進四合院后的鄰里故事,《打開一九九○》表現(xiàn)了“北京土著”的懷舊和回望,最近上演的話劇《紅馬甲》講述的是炒股故事包裹下胡同里幾個發(fā)小20年的成長故事
有專家曾把1958年至今能在互聯(lián)網中查到的、故事發(fā)生在北京的電視劇進行了粗略統(tǒng)計,在285部可查的電視劇中,當代題材(1978年改革開放后的作品)占69%,古裝題材(特指北京皇城戲)占17%,民國題材占13%,現(xiàn)代題材(1949年到1978年的作品)只有1%。其中在當代題材中,京味兒題材占比47%,剩下的53%描畫的則是都市化的北京形象??梢哉f,通過閱讀京味兒文學或觀看京味兒文藝作品,人們想要尋找的是逐漸遠去的北京獨特的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社會風氣,這既是對老北京鄉(xiāng)土情感的展現(xiàn),也是對人與人之間充滿溫情交往方式的追憶。
過度美化也有不妥
對老北京歷史、文化、生活的頻繁提及也引起部分學者的警惕。在北京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解璽璋看來,北京的四合院、皇宮、小吃、人際關系不是不能贊美,但應當適度、有分寸。“四合院固然美,住著也舒適,但在北京,住得上寬敞整潔四合院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很多北京人住的是大雜院,尤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后,北京人口增加、人均住房面積縮小,很多家庭為了兒女結婚在原有房子之外接出婚房,很多四合院變得面目全非。”解璽璋認為,一些影視劇中備受推崇的標簽性文化符號,離北京人的實際生活很遠,如北京小吃中的豆汁,就是過去窮人果腹的吃食而已。
在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教授胡薇看來,很多胡同戲內容雷同、套路僵化,故事放在其他地方也可能發(fā)生,情節(jié)也呈現(xiàn)同質化傾向。有時候,一部想展現(xiàn)非遺傳承和工匠精神的京味兒話劇,卻往往因表達欠缺導致塑造的主要人物很蒼白;很多時候,要塑造一個北京好人,往往是“讓”他幾十年來無私地撫養(yǎng)揀來的孩子;一寫到胡同故事,往往就會出現(xiàn)抗拆等矛盾沖突。
“北京文藝創(chuàng)作要從胡同、四合院走出來,走到新時代大北京更廣闊的天地里去,大興機場的通航、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雄安新區(qū)建設,這些都可以是著眼點。”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曾慶瑞呼吁,在開辟文藝創(chuàng)作新空間的同時,也要防止出現(xiàn)“偽現(xiàn)實題材作品”。這類作品表面是說新北京,實則是老一套的職場惡斗、情場爭風。
在作品中看見一座城
“一條河活起來,一段歷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穿梭在水上的先祖,面目也愈加清晰。”《北上》是作家徐則臣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出版于2018年,并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小說敘事跨越百年,力圖穿越時空探討運河對中國地理、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響。書中不乏浪漫的愛情,意大利人費德爾·迪馬克因為對中國運河的向往來到中國,與中國姑娘如玉相伴一生。
“北京正在打造大運河文化帶,作家通過文學作品使這一城市地標更加鮮明。徐則臣一方面把故事連接到與北京有關的敘述中;另一方面,小說從1901年寫到大運河申遺成功的2014年,100多年間意大利人沿著運河北上,各地風俗、故事也一一呈現(xiàn),使大運河文化更加厚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徐剛評價。如何推出更多北京文學、藝術標志性作品,賦予城市更廣泛的文化和精神力量,是很多專家學者關心的話題。
“生活焦慮、男女糾葛、婆媳斗、職場斗、房子不夠住、錢不夠花都不該是一座城市給我們的全部,也不是我們在城市居住的意義。現(xiàn)在很多霸屏的都市題材劇中的打打鬧鬧、悲悲歡歡,并沒有提供排解苦悶的路徑。”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電視劇研究所副所長、教授盧蓉強調。在這方面,她肯定了今年央視的開年大戲《啟航》。與很多現(xiàn)實劇以回顧為主不同,《啟航》是一部前瞻劇目,讓觀眾看到當下和未來的精彩。劇中講述了未來的城市是怎樣建造起來的、城市的建設者應該是什么樣的,回應了智慧城市、民營經濟、信息公開、服務型政府、反腐等熱門話題,值得肯定。
關鍵詞: 北京文藝創(chuàng)作